
床前明月光,疑似地上霜。 举头望明月,低头地故乡。 小学课本里李白的这首《静夜思》,应该早已深入人心。然而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这首诗中“床”的意思呢?相信大部分人脑海中浮现的场景应该都是如霜的月光倾泻到床前,李白站在窗前抬头看着天,不由升起思乡之情。一个床字的误解就引发了完全不符原意的情境,诗中的“床”实是马扎,古称“胡床”。我们如今所说的交椅也就是由这里的胡床演变而来。 胡床,亦称“交床”、“交椅”、“绳床”,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,胡床功能类似小板凳,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,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,两边腿可合起来。宋朝以后,胡床吸收了圈椅上半部的特征,增加了靠背和扶手,所以改名为“交椅”。 下面,由笔者来一一为大家揭开古诗中“床”的真正含义。 杜甫《树间》: 岑寂双甘树,婆娑一院香。 交柯低几杖,垂实碍衣裳。 满岁如松碧,同时待菊黄。 几回沾叶露,乘月坐胡床。 这首诗中很清楚地解释了胡床是一种坐具。好几次沾上树叶的露水,乘着好月色舒服地坐在胡床上。其实杜甫和李白一样,都是在庭院里的月光里,坐着小马扎观景,答案自然就出来了。 李白《长干行》: 妾发初覆额,折花门前剧。 郎骑竹马来,绕床弄青梅。 “郎骑竹马来,绕床弄青梅”是说郎君总是跨着竹竿当马骑来,手持青梅绕着“床”争夺紧追。如果说是绕着我们现在睡觉用的床,而我们睡觉的床都是顶着墙来安放,显然这样的解释不切实际。所以这里的“床”依然是指坐的胡床。 秦观《纳凉》: 携扙来追柳外凉,画桥南畔倚胡床。 月明船笛参差起,风定池莲自在香。 诗人拄杖到画桥外柳树下寻求一片清凉之地,画桥南畔,倚着胡床。从诗中的“倚”字可以看出,这里的“胡床”明显指的是交椅,这时的胡床已经可以倚靠了。 范成大《北窗偶书》: 胡床憩午暑,帘影久徘徊。 “憩午暑”也就是说诗人在胡床上睡午觉,可想而知,能睡觉的就是能倚靠的交椅了。 对比唐诗宋词,细心揣摩一番,其实我们就可以看出胡床在功能性上的进化了。那上述古诗中的“床”,你真正理解了几个床的意思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