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木匠过手的木料品种多,心中都有自己的底数.比如柞木,水曲柳,色木(枫木)都是性大的木头.而红松,白松,椴木,楸木算性小的木头.南方木种里,楠木,杉木性小,而榉木,龙眼木性大.红木里酸枝,红花梨,草花梨性大,而紫檀,黄花梨相对性小.
老木匠懂得区分,也懂得制作的技巧,能够较好地拿捏分寸.但性大与性小都是相对而言,相比较而存在.只要是木头,就会热胀冷缩,也会湿胀干缩.古典家具的板面上都要留一条3-5毫米的伸缩缝,就是为避免家具的大开大裂与挤胀变形,让其能够在使用过程中从容应对自然气温与湿度的变化.
木头既然有性,在制作前,去性这一环节就非常重要.去性的办法多种多样,但大致可分为三种:
一曰“烤”.就是把原木或板材,方材放到烤房里面去蒸烤.早年的烤房,主要烧树叶,锯末,树枝,劈柴;后来烧煤,烧油,再进步一点,用电加热的办法来烤,已近似于电烤箱了.只是烤木头的不是箱子,而是房子.烤木头的时间比较长,不像烤面包,几分钟,十几分钟就熟了.早年烤木头,一烤就是三,五天,甚至一周时间,慢慢烤着,暗火熏烤着.温度不能太高,不能见明火,否则木头会着了,变成炭.经过烤,木头的性去掉许多,便于木匠们使用与操作.
二曰“吹”.吹的实质就是让风吹,也可称作自然风干的过程.这需要三,五个月甚至半年,一年时间,把板材,方材一层层叠加,整整齐齐地码垛起来,每层板子,方子间要用小木条垫起,作为间隔,便于通风透气.垛与垛之间要留大的空隙以走风.板方材一般码在背阴通风处,避免阳光暴晒使木材突然起性.码垛好后,最上方要压重物,如石头,钢材,原木等,越重越好.经过自然的风吹,雨淋,日晒,雪埋,干了又湿,湿了又干,木头的性越来越小,因此越陈的木头性越小,越便于制作与打理.
三曰“泡”.就是把原木或板材,方子扔到水里面浸泡.泡他个一周,两周,甚至泡一个月,捞上来按自然风干的方法码垛起来,经过完全自然风干再使用.或是泡过后送进烤房熏烤,另有一种老办法可以加快去性的速度,就是挖坑放水,加入石灰或碱,用石灰水,碱水来泡木头,这样浸泡的时间可以大大缩短,泡个两三天即可捞出,或风干,或送烤房.